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尿失禁,97国产精华最好,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第一節(jié)三角形原理

詠春拳的結構力來自于三角形理論。從力學原理上講,三 角形或金字塔形結構都很牢固,這一點毋庸置疑。

在詠春拳中,三角形理論是很容易理解和運用的,這是由 我們身體的連接方式?jīng)Q定的。由雙腿的二字鉗羊馬形成三角形, 可以使身架堅實而穩(wěn)固。這樣就能更好地支撐上半身軀干,進 而為形成三角形的手臂消解攻擊提供牢固的平臺。我們需要讓 自己手臂的形狀像一個楔子一樣,這樣在運用手臂防守時,可 以讓對方的攻擊偏向一側,然后我們可以推動這個楔子直入對 方中門或壓垮對手的防線(圖2-1) 。

 

圖片1

圖2-1

如果使用正確的話,三角形理論 可以讓我們的身體中包含身架角度所 發(fā)揮的力量,而不需要過多地使用肌 肉力量。這種方法更為高級,但需要 長時間的練習才會了解,因為合理的 身架可以讓四肢保持放松,讓它們更 加快速更加順暢地從一個位置移動到 另一個位置,不受肌肉張力的阻礙。

第二節(jié)旋轉逆擊

詠春拳練習者的身體要像一個旋轉的陀螺或磨盤一樣。如 果有一股力量施加于它的圓周的任何一點上,它就會沿著與這 股力量相同的方向旋轉。當有一股力施加于詠春拳練習者的身 體或手臂上時,他們就以類似的方式旋轉。當身體的旋轉使一 側遠離攻擊者時,另一側就會接近 攻擊者(圖2-2)。反擊就從接近對 手的這一側發(fā)起,可以利用重心的 移動來增加出拳力量。向后移動的 手臂用于控制對方的攻擊,通常使 用短促有力的猛拉,同時也借助旋 轉的力量來破壞攻擊者的平衡并使 其手臂遠離我方的反擊路線。旋轉 動作還可以讓重心移動到對方攻擊 路線之外,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對 方的攻擊力消解并返還回去。

在旋轉時,脊柱應該保持中正 豎直,這樣能讓轉體更加迅速和精 準。可以使用與旋轉方式相同的短 而快的步法,當面對的對手非常靈 活時,這種方式尤其適用。身體必 須以一種可控的、干凈利落的方式 圍繞接觸點旋轉。讓攻擊沿著其原 有路線前進,你只需稍加用力控制對方的肢體,幫助它繼續(xù)前進即可旋轉至攻擊路線之外,選 擇阻力最小的路線并沿著新的中線實施反擊。

我們在旋轉時要確保重心落于腳跟之上,不要落在腳趾 上,并且在整個動作過程中髖部略向前挺。下頜微收、髖部保 持水平并前挺有助于這個動作的完成。如果攻擊是偏離中線 的,那么旋轉的方向就顯而易見了,讓被攻擊的一側向著遠離 攻擊的方向移動。

如果攻擊來自中線,我們可以選擇向任一方向旋轉。最終 選定的方向可能會受到諸如雙手的位置或者重心在雙腳的分配 等可變因素的影響。

身架的旋轉必須快速、穩(wěn)定和自信。你需要在壓力之下運 用這種技法。旋轉至對方的攻擊路線之外,沿著新的中線實施 反擊。

 

圖片2

 

第三節(jié)中線理掄

通過中線理論的運用,上面我們說的旋轉理解起來就更容 易一些。這個概念簡單的說,就是假想的一條直線,或者說一 個平面,從你的中心沿著你所朝向的目標,通常是朝著對手的 身體向外延伸。還可以 理解為你注意力集中的 方向。

當雙方不接觸時,

雙手一前一后都要置于 中線上(圖2-3)。

 

圖片3

圖2-3

這樣 用于幫助探查或了解對手來力的方向,以便于感知應該向哪個方向旋轉,并由此確定 哪種手型動作比較適用。如果能夠對中線實施正確的防護,對 手就會被迫沿著錯誤的角度攻擊,換句話說就是向著你的中線 的兩側攻擊,這樣就可以確定應當采取的正確的防守方式或策 略。在這種情況下,對手的另一個選擇就只能是使用杠桿作用 或力量來迫開我們的中線,不過,我們?nèi)钥梢酝ㄟ^旋轉對這股 力量加以利用。

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松柔,同時還要遵循基本原則,哪怕 是面對兇悍的對手時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遵循基本原則并且防 護好中線,那么對手必然會撲空并且攻擊用力過度。這樣就能 夠為我們提供打敗他所需要的信息。通過這種方式,即便在壓 力之下,這種拳法也依然有效。

中線是一個會隨著我們移動的假想平面。它能幫助我們簡 化或瞄準我們的三角形。

當技術水平相當?shù)膬扇藢?zhàn)時,只有通過攻擊過度或防守 過度誘使對手犯錯誤,或者以更快、更敏捷的身手在對手察覺 之前搶占有利位置才能取得勝利。

從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們不僅要有效地防護中線,還 要攻擊對方的中線(與“沿著中線攻擊”不盡相同)。這并不 只是因為所有的薄弱點都分布在身體的中線上,而是因為中線 是對方身體重心的所在,壓迫對方的身體重心,能使對方無法 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攻擊技術。

當我們擊打對手時,我們希望我們的打擊能夠產(chǎn)生最大的 效果。我們希望攻擊中產(chǎn)生的所有的力都施加在對方身上。如 果我們想讓所有的打擊力都作用在對手身上,那么就不能讓對 手通過旋轉來返還或消解這股能量。這就是要攻擊中線的又一 原因。

如果攻擊落在正中央,

身體吸收掉所有的能量而被 向后推動,那么對方就無法 用旋轉的方法來卸力了。在 這里必須要注意一點,對于 攻擊來說,中線是從來力方 向到身體中心的連線。這與 沿著身體前部所劃的線是不 同的,除非攻擊是垂直身體 直接打入的(圖2-4)。

圖片4

 

詠春拳的直拳如果是發(fā) 自內(nèi)線的,那么通常會垂直 落在對方身體上。不過,如 果從對方手臂的外側打人,

那么考慮到攻擊者肩部的寬 度以及重心線的方向,拳頭就必然會斜著打在中線上。我們 必須確保自己的能量穿過對手的重心。偏離重心的攻擊是沒 有效果的。舉個例子,一個臺球選手想讓母球在擊中色球之 后立刻停下。擊打必須是垂直的,如果母球斜著打中色球, 那么它就會在撞擊之后繼續(xù)移動,這就說明它并沒有把能量 全部傳遞給色球。

攻擊應該瞄準對手身體的中線,讓他難以旋轉卸力。這樣 可以讓攻擊具有最大的效果。將最后三個原則結合起來我們可 以看到:當你旋轉至攻擊路線之外時,沿著新的中線,還是瞄 準對方的身體中線發(fā)起反擊。三角形有助于引偏對手的攻擊, 同時保持穩(wěn)固的姿勢(圖2-5)。

圖片5

第四節(jié)肘底力

詠春拳師父經(jīng)常提到“肘底力”,或者說將能量聚集在肘 部。他們用這種方法幫助人們理解怎樣使用正確的肌肉和避免 手臂的緊張。

肘部的定位在詠春拳中廣泛地應用于斜引防守,如膀手、 伏手和攤手,以及削攔、封纏和控制對手的肢體。如果你的手 臂處于對方手臂的內(nèi)側,那么在攻擊時手掌或拳頭通常要保持 豎直。這樣具有維持肘部向外的杠桿作用的效果。如果你的手 臂處于對方手臂的外側,那么肘部就要向中間擠壓,這樣具有 讓拳頭或手掌略微斜向外擺的效果。

平常可以注意一下小念頭中第一節(jié)結尾和第三節(jié)開始的掌 擊方法之間的差異。

第五節(jié)力的有故運用

詠春拳以速度快和能夠在超短距離內(nèi)發(fā)出爆發(fā)力而聞名。

這種技術主要是有效降低肌肉和關節(jié)的使用,只使用達到某個 目標所必須的力量。

如果你讓一個人展示一下他的手臂力量,他通常會繃緊所 有的肌肉,包括二頭肌和三頭肌,讓它們膨脹起來。這樣看上 去感覺很有力。但是,由于這兩塊肌肉的用力方向是相反的, 所以這樣的力量全無用處!實際上我們應該這樣問:在哪個方 向上比較有力?

當一個舉重選手做臥推時,他的二頭肌會完全放松,以便 于二頭肌和三頭肌能夠發(fā)揮最大的作用。由此可知,除了防止 手臂伸展過度和做出瞬間調(diào)整之外,詠春日字沖拳中不會用到 二頭肌。上臂上任何的反向張力都會減慢出拳動作。

推動出拳時肘部的擺放位置與肩、腕、手成一條直線,以 及在擊中的瞬間能量或張力的運用,也都有助于將能量全部傳 入對手體內(nèi)。隨后,手臂要立刻恢復到放松狀態(tài)。在套路的練 習中應該學會這種對肌肉和關節(jié)角度的正確有效的運用,并且 要將其應用在每一個技法和拳式中。

第六節(jié)寸劫與寸奉

詠春拳因其“寸勁”而頗具傳奇色彩。如前面所說,手臂 需要保持放松以便能夠迅速地改變運動狀態(tài)和方向。所以,從 任意位置和超短距離發(fā)出瞬間爆發(fā)力就成了一種至關重要的 能力。

通過正確的訓練,在短時間內(nèi)掌握寸勁并非難事。不過, 你必須要了解打擊力來自何處,這樣才能提高它。簡單而系統(tǒng) 的練習方法可以幫助身體形成正確的習慣。

如果能形成正確的肌肉張力、關節(jié)排列和身架動作,那么 你就可以利用移動中的身體的重量——而不是只用手臂的速 度和力量來擊打對手。

利用身架協(xié)助攻擊能夠確保以最小的付出產(chǎn)生最大的爆發(fā) 力。你的雙腿有足夠的力量來帶動上體的重量前移,從而為 你的攻擊增加沖擊力,了解大地和打擊力之間的關系是很重

要的。

一、學會出拳

1、我們先通過練習來獲得從

手臂在放松彎曲的狀態(tài)下讓手加速 運動的能力。手掌要打開,肘部要 下沉。在出拳之前手不要回拉,不 要移動身體,身架保持放松。動作 應該在放松狀態(tài)下,以出拳的姿勢 圖2-6

結束(圖2-6)。

 

圖片6

 

 

2、接下來學習在動作結束時握緊拳頭,要確保出拳結束 時下面的兩個指關節(jié)向前突出,并且以肘部推動。手指應該在 手掌前行的過程中卷起。

3、練習讓身體隨著出拳移動。這可以通過由正身馬旋轉 身體,或者由步箭馬進步來完成。在這個練習中墻靶非常有 用,它可以確保你不會在關節(jié)處(腕、肘或肩)損失勁力,或 者從目標上反彈回來。

4、在自愿配合的伙伴身上練習,或者還是用墻靶練習。 如果在伙伴身上練習,那么務必采取適當?shù)谋Wo措施(即興表 演時可以在胸部墊上一本電話簿或比較厚的書籍)以分散沖擊力,防止受傷。從手指接觸保護墊開始,拳頭不要后拉,直接 打出。想象這個目標根本不存在,打出一記快速而放松的出 拳,就像是擊打空氣一樣。將這種想象一直保持到動作結束、 拳頭握緊的那一刻。

二、注意事項

1、不要推你的伙伴,雖然這在早期階段可能有助于找到

感覺。

2、不要以保護墊的表面作為擊打目標。

3、你的出拳自始至終都要像打在空氣上一樣,如果能夠 獲得有經(jīng)驗的練習者的反饋對你會很有幫助。

4、當你開始摸到門路時,要確保所有的演示都能夠安全 的進行,例如要選擇自愿配合的成人,不要在玻璃門或其他危 險物體前面表演(把人打退數(shù)米或者打倒都是完全可能的)。

5、在完成出拳之后,你的手臂和拳頭應該立刻恢復放松 狀態(tài),讓它能夠再次擊出,或是做其他的動作。

寸掌在應用上與寸拳類似,但是你必須集中全力用肘部推 動掌根攻擊。

這也可以在墻靶上練習。通過輕微轉體,將你的重量加在 目標上?;蛘撸ㄟ^身架的短促推進,同時略斜向上擊出。不 要反彈,也不要在關節(jié)處損失能量。如果沒有墻靶,那么你可 以在堅固的墻壁或門上練習(要小心)。如果技術正確,你能 夠感覺到是用身體的重量打出的。

使用大多數(shù)的關節(jié)都可以發(fā)出寸勁,比如說肘、肩、腳、 膝,甚至是胯。

 

弟七節(jié)簡結

詠春拳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就在于它的簡潔。詠春拳不會大 量使用各種不同的技法,反而會讓練習者努力理解一些簡單技 法的各種運用方式。通過這種理念,

讓簡單易于發(fā)揮的技法就能應對各種 復雜的情況。

詠春拳第一個套路“小念頭”就 是讓練習者熟悉和鞏固一些基本拳 式,這個套路與單黐手訓練密切相 關。隨后,這些思想會在第二個套路 “尋橋”中進一步展開,在這個套路 中會介紹轉馬、進步和腿法,同時進 行雙手同動配合練習,進而進行拉手 練習。

黐手能夠讓我們在運動中全面開 發(fā)出所有可能的技法組合及變化。這 個系統(tǒng)的學習過程可以為練習者設定 易于理解的目標。當練習者掌握了一 個等級的內(nèi)容之后,就可以進一步的 加以綜合和擴展。

詠春拳的基本拳式:護手、膀 手、攤手、伏手等(圖2-7)。

 

圖片7

 

 

2-7

一、 膀手

膀手是一種柔和的動作,前臂不能用力(保持手指放松)。 要用肩部的肌肉保持肘部處于適當?shù)奈恢茫媳蹜撆c中線 平行,防護手的肘部必須高于攻擊手的肘部。

膀手的應用方式是肘部上翻向內(nèi)撞擊,或者向內(nèi)擠壓中 線。當詠春拳練習者圍繞來力旋轉時,攻擊者會由于撲空而用 力過度。這種膀手的最終定式可以讓我們處于從護手實施拉手 技術的有利位置(圖2-8)。

膀手可以在外線上使 用(右膀左臂),也可以在 內(nèi)線上使用(右膀右臂)。

在內(nèi)線上使用時,必須多 加小心以防肘部被別住。

膀手也可以用于橋手 圖2-8

 

圖片10

相接,用法與第二個套路

(尋橋)第二節(jié)中的膀手相同。在這種情況下,防守者移步避 開攻擊路線的同時可以將手臂前送去跟攻擊者的手臂相接。當 你將膀手前送去接觸對方手臂時,應該使用側移步。當形成接 觸之后,可以用膀手的這條手臂實施拉手以控制對方的手臂。

膀手的這兩種用法所使用的動作和勁力都不相同,中線所 在的位置也不同,所以練習和熟悉這兩種用法是很有用的。

二、 攤手

攤手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拳式,可以視作膀手的相反動作

(圖2-9)。它是依靠三頭 肌提供的勁力從肘部向前 推動的。這就使得它在長 度方向上非常有力。二頭 肌用于向上、向外旋轉手 掌。攤手通常也處于利于 實施拉手或拍手技術的位置上。 圖2-9

圖片11

 

 

 

攤手可以在內(nèi)線上使用(右攤左臂),也可以在外線上使 用(右攤右臂)。

你可以利用通過攤手(或通過中線)的多余力量,使其轉 為另一個動作,例如膀手。

要注意,在這種情況下,詠春練習者的手臂開始時處于內(nèi) 線,結束時處于外線,在整個變換過程中的任何位置都要保持 接觸和控制。這個動作組合也可以反過來用,也就是將膀手向 前旋轉為攤手。

三、伏手

伏手用于從外門控制 對方手臂的位置,能量應 該集中于肘部和手腕,手 不要向下推。通過肘部的 位置來控制中線。當探測 到來力時,詠春拳練習者 旋轉至肘部后面的安全位 置(圖2-10)。

 

圖片12

 

 

如果另一只手空著,那么這個動作 可以很容易地變?yōu)槔只?拍手。

伏手也可以進一步的 演變,變?yōu)榱硪环N手法,

例如枕手或扣手(圈手)。

 

圖片13

 

在圖2-11這個例子中,手要從對方手臂外側移 動到內(nèi)線。同樣的,還是要在整個轉換過程中保持控制和接 觸。

詠春拳的防守都是圍繞著這些拳式進行的,所以對它們的 深刻理解是必不可少的。這里的理解指的不僅是了解怎樣與何 時使用它們,還要了解它們怎樣從一種變?yōu)榱硪环N,在變化中 怎樣與何時用力,以及移步和轉體會對其效果造成怎樣的改 變,在這些細節(jié)上見證練習者功力的造詣。

清楚地了解這些拳式的多種不同的使用方式,可以讓我們 的詠春拳更加精純和有效。這些看起來可能過于簡單了,但是 要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這三個拳式的很多精妙之處可能要花費一 生時間。

還要注意,每當手上不做動作時,通常都要保持在護手的 姿勢。護手位于中線上,當有攻擊穿過防線時,可用于防護下 頜、咽喉或鼻子。護手也是一個預備姿勢,手既可以從中線彈 出發(fā)起攻擊,也可以變?yōu)槠渌魏问中巍?br />
詠春拳練習者每一個動作的目標都是達到力量和角度占優(yōu) 勢的位置。在任何的防守、攻擊、步法移動或姿勢變換過程 中,必須牢牢控制中線,從而始終讓對手處于不利位置,迫使他從不利的角度進行攻擊和防守。

在訓練中,每一個動作都可以視作一個獨立的步驟,你可 以對潛在的選擇進行簡單的分析。一旦做出最佳選擇之后,就 可以訓練形成正確的反應,并最終連接成為一串連綿不斷的技 法。正確的定位和排序教起來可能比較困難:首先需要清楚地 了解拳架、手形和中線,然后通過對黐手的循序漸進的練習, 可以正確地了解定位。

簡潔的另一個方面在于,詠春拳的目標是找到并占據(jù)中 線。只有一個簡單的目標,從而總的思想也就很簡單。相比之 下,有些武術中對練或打斗的目標則是,穿過對手不斷改變的 攻防陣線,發(fā)起你的攻擊。

第八節(jié)觸覺反射

由于詠春拳的觸覺反射特性,其技法可以迅速地成為詠春 拳練習者的下意識動作,成為一種條件反射(繞過有意識的思 考過程)。這就使得我們能夠產(chǎn)生比視覺反射快得多的反應。

觸覺反射還能夠讓思想更多集中于其他方面,比如戰(zhàn)術, 以及更高水平技巧的獲得。如果不使用這種方法,詠春拳練習 者就不得不在頭腦中保留大量的信息,并且要從中選擇出所有 可能的攻擊方式。這就需要見過并了解每一種攻擊的特性,選 擇并做出適當?shù)姆朗?。這在觸覺反射中是不需要的,因而其選 擇過程就要快得多了。

自發(fā)反應的原理和過程我們目前還沒有完全了解。不過我 們相信,已經(jīng)學會的下意識反射動作(包括走路、開車或騎車等日常動作)會成為大腦或肢體中的一種自動程序。

研究顯示,身體內(nèi)有兩種動作程式:一種用于選擇正確的 行為模式,另一種用于控制和產(chǎn)生這些模式。在平時的練習 中,詠春拳練習者可以預先編排好動作的細節(jié),然后在實戰(zhàn)中 只要等待反應信號來觸發(fā)動作即可。

詠春拳的練習方法可以把我們的手和臂訓練成傳感器,讓 我們能夠感受到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我們采用的動作和手 形是對手行為的直接結果;所以當它移動時我們的手形也要隨 之調(diào)整。另外要記住,從一個姿勢變?yōu)榱硪粋€姿勢中間的動作 過程與最終形成的姿勢同樣重要。

我們的手臂和身體還必須擔當減震器的作用。很有可能一 個動作太快讓我們來不及反應,或者微不足道不需做出反應。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為自己緩沖,直到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 發(fā)生了什么事,并做出適當?shù)姆磻?br />
還可以暫時將一股力量控制住或儲存起來,然后再將其沿 著不同的路線釋放回去。這就像是一根弓弦或是一把彈弓,在 向目標射出之前需要先把它拉開。不過,不能認為干脆利落的 反應就是更加有效、更加高超的。

只有通過詠春拳套路以及黐手的練習,你才能夠具備獲得 這種水平的敏銳度和技術的能力。

第九節(jié)攻防同步

攻防同步的意思并不僅僅是用一只手做一件事(防守), 而用另一只手做不同的事(攻擊)。在詠春拳中大多數(shù)的情況 下都是如此。同步攻防還包括用一只手同時實現(xiàn)這兩種功能。

在實戰(zhàn)格斗中,當對方拳打來或腳踢來時,有的拳法是在 格擋對方的進攻時所使用的方法,一般是以一手格擋,然后再 用另一手反擊敵人,一格一攻。是先“一防”再“一攻”,也 就是把一個完整的動作分成了兩步或者兩節(jié)拍去做,格擋與出 擊通常不能同時一手使用,或不能同一個時間完成。從速度和 效率上來說,延長了反擊的時間,容易貽誤戰(zhàn)機,故而動作自 然會慢一半。而詠春拳則不同,詠春拳的打法是“在防守的同 時便進行反擊”,亦即將別的拳派兩個節(jié)拍才能做完的動作在 一個節(jié)拍內(nèi)做完,用來節(jié)省一半的時間。當對方拳打或腳踢 來,被詠春拳的“八法”黏住時“耕攔攤膀,黏摸蕩捋”,對 方已經(jīng)同時處在我削其攻擊的一手中。在拳法上任何一種先擋 后打的技擊法,不管速度多快,總比不上連削帶打的速度。搏 擊的取勝往往取決于關鍵性的“幾分之一秒”或是“幾十分之 一秒”,所以哪怕是快一點點,你也會占得先機。也可以說詠 春拳一出手就具有攻與防兩種意義,也就是它們沒有單純的防 守,也無單一的進攻,而是“攻中寓防,防中寓攻”。這樣一 來,就是防護(反擊)卻又可同時擊中對手,說是進攻卻又閃 開了對手的攻擊,總之是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攻不離防,防 不離攻,講求“攻守合一”與“消打合一”。詠春拳之法是遇 虛無之仙境,一勢即可破,加上以簡單為主,有驚人的速度, 這正是詠春拳的威力和奧秘所在。

通過防守中線,而不是追逐對方的雙手,詠春拳練習者可 以用一條手臂在引偏對手的攻擊的同時攻擊其中線。這種情 況通常出現(xiàn)在肘部下壓對方的一條手臂,同時手掌和手腕還 能自由實施攻擊時。尋橋套路中的攤標手就是一個很好的實 例。膀手也可以轉化為短促的肘擊,只需縮短距離,適當發(fā)勁 即可。

第十節(jié)身架和身形的重要性

詠春拳的身架通常會被誤解,因為第一次看到或者第一次 練習時,它似乎非常的笨拙和不穩(wěn)固。但是,與這門武術的其 他方面一樣,一旦了解了其中的原理和力學結構,其意義就要 大得多了。

了解地面(或我們的腳)與雙手的關聯(lián)對于動作的技術原 理,以及有力地攻擊和有效地防守都是至關重要的。這兩者明 顯是連在一起的。但是我們需要明白,當實戰(zhàn)中身體進入一個 姿勢時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不同的身架怎樣對某些情形產(chǎn)生助 益,我們又怎樣才能從一個姿勢流暢地轉到另一個姿勢而不會 受到某種身架的限制,不會被對方擊破。

詠春拳練習者要了解用腳蹬地,通過旋轉軀干獲得力量以 及通過肩關節(jié)前送提高速度的力學原理??帐值谰毩曊呤褂皿y 部的旋轉來產(chǎn)生力量。詠春拳通過身架和步法產(chǎn)生極高的速度 和準確度,而不會使重心過度前傾。

前面已經(jīng)講過:通過旋轉來返還力量,勁力的正確使用以 及肘部的杠桿作用,但是如果不能為它們提供一個穩(wěn)固而靈活 的身架作為基礎,那么這些都是毫無用處的。

任何固定的身架只在某個方向上具有穩(wěn)定的強度。通常, 詠春拳的正身馬對于接受側向力來說比較穩(wěn)固。正是出于這個 原因,詠春拳訓練的早期階段強調(diào)三角形,強調(diào)使用可以向內(nèi) 側卸力或者通過旋轉橫向卸力的手形。

當受到攻擊時,我們必須轉向來力的方向。始終保持身形 的最佳強度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身架需要在正確的方向上保

持穩(wěn)固。

對于詠春拳練習者來說,進步和轉馬要做到像走路一樣自 然。不管對方做什么,你必須能夠在身架移動、進步和踢腿的 同時保持完美的距離。動作的排序和定位會隨著你的身架和手 形而改變。

還要講的一點就是雙腳的位置,有些人提倡腳尖內(nèi)扣,而 另外一些人則說雙腳應該平行。其差別在于,如果腳尖內(nèi)扣, 你就可以通過只移動一只腳來完成轉馬。在轉馬時后腳保持不 動確實可以提供更穩(wěn)固的基礎。

如果雙腳保持平行,那么必須要同時轉動雙腳才能完成轉 馬,這就會給轉馬帶來一些稍微不同的感覺。通過不斷的操練 以及尋橋套路的練習,你可以確定哪一個更合適,確定每種方 式適用于什么情況。

在任何旋轉動作中都必須把重心落在腳跟上,這一點可以 通過保持頭部豎直、脊柱正直來輔助(順著自己的鼻子看對 手)。膝蓋必須內(nèi)旋,必須與腳處于同一直線上,這樣可以消 除施加在膝關節(jié)上的側向力,并防止膝蓋鎖死。這個動作還有 助于保護襠部。

髖部必須前挺,并且在旋轉時保 持水平。在正身馬中平衡點應該落于 雙腳正中間,在轉馬之后應該落于腳 跟上。身架應該感覺靈活而有彈性,

不應該僵直拘謹。

在轉馬時,將重心落于腳跟上,

不要后仰。如果你以腳尖為軸旋轉,

那么頭部就無法移動至攻擊路線之外 (圖 2-12)。

2-12

圖片14

只要可能,上體的動作必須源自雙腳、膝蓋和髖部,而不 是腰、背或肩,因為那樣可能會讓我們丟掉三角形。

在轉馬之后會進人步箭馬的練習,在步箭馬中重心應該落 于后腳的腳跟上,后腿實,前腿虛(便于進步、起腿、變換方 向或身架)。后腿是我們與地面的連接紐帶,使我們能夠向前 或向上推進,能夠加速或吸收來力。前腿可以防止我們的身體 被前拉或防止手臂被下拉。前腿還能在我們前進時起到剎車的 作用,防止重心過度前傾,還可以在我們需要后移或變向時用 于向后推動。

任何攻擊或防守的力度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身架的穩(wěn)定 性。沒有穩(wěn)固的身架,我們就無法為擊打提供堅實的基礎。

打擊力取決于速度、體重的移動以及技巧。體重無法改變。 速度可以通過肌肉的訓練和正確使用得以增長。而技巧則可以 通過透徹的了解力量怎樣從身架中產(chǎn)生而獲得大幅度的提高。 利用體重的能力來自于地面,因為我們要用腳和腿蹬踏地面。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這一點,你可以試一下如下這個簡單的練習。

身架測試:

采用步箭馬(右腳在前),找一個 訓練伙伴來推你的右攤手,感受一下 左腿對力量的吸收(圖2-13)。

 

圖片15

圖2-13

如果手 臂上的力突然撤掉,它可以向前彈出 一記沖拳。右腳用于防止身體過度前 沖。后腿的彈力會傳遞到前腿中并向 上傳至手臂,而不會過度前沖。

在某種程度上,這就像是投板球的 動作,球從伸直的前腿中釋放出來,然后手臂就像一個彈弓一樣推動球前進。

然后讓你的訓練伙伴向前拉你 的攤手或后頸。不要讓你的身體前 傾或轉動。不要彎腰,以免破壞身架 (圖2-14)。

圖片16

 

 

感受一下施加在前腿上 的壓力。后拉,就像在拔河比賽中一 樣雙腳蹬地。如果身架開始前傾,你 可以向前一小步,前腿重新定位,后 腿跟上,調(diào)整姿勢。

在移動時,雙腿應該保持彈性,

作用就像一個減震器,但是你必須保持身體始終在同一高度

上,不要上下起伏,也不要試圖從上面跨過對方的防守去攻擊 他。相反的,你要像一個楔子一樣(利用三角形原理)插向對 手的中線,迫使他使用蠻力來遏止攻擊。

 

第十一節(jié)步法

在從正身馬轉為步箭馬時, 有一點需謹慎,那就是通過移動 腿來靠近或穿過重心,可以讓你 在轉換身架或姿勢時雙手基本保 持不動。這就讓你能夠在不暴露 意圖的情況下大幅度地移動位 置。這種技巧實際上與標指中的 圈步是相同的(圖2-15)。

圖片17

圖2-15

 

通過 這種精妙的步法,你可以直接從正身馬接近對手。當你想攻擊但角度又不適于發(fā)起進攻時這 一策略很有用。

有些練習者已經(jīng)舍棄了傳統(tǒng)的步箭馬,選擇了側身步或環(huán) 繞步,類似于八卦掌的步法。當對手近身攻擊時,不是將防守 步法向前旋轉45°,而是像網(wǎng)球選手接發(fā)球一樣。圍繞攻擊移 動具有像轉馬一樣的卸力作用,能夠移動更遠的距離,同時還 可能在從起始位置啟動時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這種“側向”步法在你受到來自前方的攻擊壓力時也特別 有用,可以讓你向側方滑出,在對方移動時發(fā)起攻擊。雖然側 向步法在橫向移動時很靈活,但是如果你想追趕后退的對手或 壓制對手時卻并不太實用。這是因為你不可能在腳步不內(nèi)移 (使用圈步轉為步箭馬)的情況下自由地施加正向壓力。

弟十二節(jié)腿法

雖然在大多數(shù)時間內(nèi)雙腳都穩(wěn)固地踩著或貼近地面,但是 詠春拳練習者也要了解怎樣以及何時實施有效的踢擊。在學習 怎樣踢擊之前,你必須先學習基本的身架、進步和轉馬,以便 于正確地理解平衡,以及腿和髖部的動力結構。

所有的詠春拳腿法都包含在尋橋和木人樁法中。這些腿法 有時被稱為“無影腿”。它們的特點是快速、直接、起腿低, 攻擊目標包括腳,脛骨,膝蓋(前、后、側面),大腿,襠部 和髖部。

詠春拳的腿法起腿高度很少超過腰部。它們迅捷和精妙的 原因就在于它們的應用原則與雙手相同,例如,它們通常直接 踢向目標,而不需要先蓄力或回收。在實施前踢的同時,髖部

要保持前挺,角度基本不變。

腿法的攻擊力來自于腿和身體的加速運動,而不是靠推動 髖部獲得,那樣會削弱身架,導致身體失衡。

腿法用以攻擊目標的力量與寸拳相似,但是力道更重。同 樣的,也不能過度用力。

前踢通常由轉馬發(fā)出,或踩或踹。由轉馬或拉手發(fā)起踢擊

(圖 2-16)0

 

 

 

圖片18

腳的路線與圈步中相同, 腳要外旋并后鉤。這種踢擊可 以從圓中獲取動力扭矩,同時 又不會通過手部動作暴露攻擊 意圖,因為它的路線會穿過重 心。

有時踢擊可以由大的步法 或拉手等手部技法形成,這也 使得它們很難被察覺。

如果身形被破壞,踢擊可 以用于扭轉形勢。如果身形被 向后破壞,那么可以使用前踢 腿,如果你遭到來自側面的攻 擊,側踢會比較適用。側踢對 于擺脫鎖臂也是一種很有用的 方式(圖2-17)。

 

圖片19

 

在踢擊中需要牢記的是, 要維持穩(wěn)定,保持平衡,還有 最重要的就是,在發(fā)起攻擊之 前要控制住對手。因此才有了

這種說法:“如果你想像騾子一樣踢人,那么就要三條腿著 地!” (兩條是對手的,一條是你的)。另外,在踢擊時我們需 要知道踢哪兒:簡單地說就是要踢擊離得最近的目標,或者是 當時最適合的目標,與手部攻擊相同,你要準備好隨著情況的 改變而變招。

通常,向前或向下的猛拉會讓腿部進入踢擊范圍內(nèi),還會 迫使對手把重心落在這條腿上,由于它的承重特性,這會使其 成為更好的目標。如果在這種情勢下有任何的不確信或不穩(wěn) 定,你都要把雙腳牢牢地釘?shù)降厣?,繼續(xù)用雙手控制對方。

對踢擊的遏制和防守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第一 種是接近并壓制對手。很多武術家和其他的武者對詠春拳使用 的距離會感到不適應,當然也就無法從這個距離上發(fā)出有效的 踢擊。如果對手試圖拉開距離,只要始終緊隨他們實施壓制就 可以了。

“以踢防踢”是另一種方 式。換句話說就是,如果對手 試圖從近距離踢擊你,那么當 他的腿離開地面的一瞬間(這 一點可以感受到并且在黐手或 黐腳中加以訓練),將你的前 腿抬起,以防止它被壓制在地 面上,并順勢踢擊對手的支撐 腿(圖 2-18)0

 

 

圖片20

 

其他同樣有效的防守包括使用耕手等技術來保護下肢區(qū) 域;或者只需在適當?shù)姆较蛏厦屠瓕Ψ绞直郏ㄍǔJ窍蛳拢?同時將腳提離地面。這樣具有破壞平衡的效果,引發(fā)身體的 防衛(wèi)機制,迫使對手的腳迅速落回地面以防跌倒。

如果對手試圖用腳掃踢你的前腿,那么你就要像手部動作 那樣輕快地將前腿回撤至中線,然后踢擊其支撐腿。踢擊通常 可以與雙手聯(lián)合使用,用作封纏、干擾,或為雙手提供可利用 的離心力。

這些技術大多可以通過黐腳來練習,甚至與黐手結合起來 練習,但是必須要保證在可控制的狀態(tài)下練習,因為大力踢擊 膝蓋等脆弱部位是很危險的。另外,如果你總是在練習黐手時 起腿,那么很可能會因此而忽視手部的訓練。

第十三節(jié)接橋

如前面所說,詠春拳相對于其他流派的優(yōu)勢在于接觸狀態(tài) 下應敵的能力。一旦形成接觸對方就無法擺脫。另一個優(yōu)勢 是,詠春拳采用的距離對于其他大多數(shù)流派來說實在太近了, 他們不得不后退,我們則緊隨而上,始終對其施加壓力。不 過,并不是所有的狀況下都能從一開始就形成近距離接觸。在 這些情況下我們就要想辦法形成接觸,最好是在不被對方擊中 的前提下!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接觸和尋找 中線,后面的事情就交給我們的觸覺反射和黐手技術了。

我們要在移動到攻擊路線之外(根據(jù)攻擊方式選擇轉馬或 移步)的同時逐漸形成接觸,以便了解該采取何種措施。我們 通常認為問手比較適用于接橋(所謂不問不知道)。每一次攻 擊都要非常認真地對待,就像嘗試抓住一個類似板球的硬物或 者類似雞蛋的易碎物體一樣。

一旦形成接觸,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對手的粘勁、速度、力 量和張力,從而確定最佳的應對策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自

己的防線偏離中線一定的 角度,這樣可以讓攻擊沿 著預期的路線行進。當對 方攻來時,利用側步向選 定的一側移動。

橋手直搗中線(圖2- 19)。

 

圖片21

 

圖片22

 

一旦形成接觸,我 們就應該做出像黐手中所 練就的那樣的反應。

可以使用適當?shù)氖址?進行接橋,如膀手、攤 手、耕手等。通過應對各 種不同攻擊的練習,你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哪種方法最適用于哪種狀 況,但是你必須保留一定即興發(fā)揮的余地,以便于在轉換手法 之前找出最流暢、最安全的接橋方式。

別忘了,我們的目的是形成接觸以便尋找中線。為了安全 地實現(xiàn)這一目的,你的步伐必須非常靈活,能夠迅速地轉換方 向(保持良好的平衡)。想象一下網(wǎng)球選手等待接發(fā)球的狀態(tài), 或者回想一下在學校時玩捉人游戲的情形,實際上沒什么太大 的差別。

第十四節(jié)學會流動

初看起來,詠春拳是由幾個不同的直線(兩點之間最短的 距離)技術組成的。這個拳法體系中有很多短、脆、快的動 作,會頻繁、快速地改換方向,其最終目標是快速擊倒對手,

以阻止對方實施的攻擊。

那么,這又是怎么跟竊手的順暢、柔和以及流動聯(lián)系起來 的呢?首先,詠春拳中的圓形動作并不比直線動作少,實際 上,大多數(shù)直線動作都來自于圓形動作。要知道,身架的旋轉 會把直線攻擊轉化為直線的反作用力。每當我們的攻擊被對方 擋住、封住或撥開時,就需要通過圓形動作讓手臂重新占領中 線位置。

我們必須保持放松,這樣才能在攻擊的中途改變方向,而 不需要停下來思考下一個動作是什么。如果沒有這種順暢無間 的感覺,那么詠春拳就會變得不連貫,改變方向的時候就會出 現(xiàn)停頓。這種停頓對于技術的發(fā)揮是有害的,會讓對方察覺到 你的意圖,如果對方是高手,那么就可以輕松消解你的攻擊并 攻入你的中線。

在剛開始學習一個動作時,往往需要把它拆分成幾個簡單 的分解動作。一旦掌握了動作要領,我們就可以重新把它們連 接在一起。同樣的,獨立的動作和姿勢轉換也要順暢地連接 起來。

最終,你的動作應該圍繞著中線連綿不絕地流動。在這種 流動的攻擊之下,如果對方仍能堅守防線的話,那么就是你潑 上一桶水,他也不會被弄濕了。

在練習黐手時,方向的改變是順暢而微妙的。當我們呼吸 時,一呼一吸都是有始有終的,但是除非是在大口喘氣時,否 則我們并不會意識到從吸人到呼出之間的變化。黐手中方向的 改變也應該以這種圓轉無隙的方式進行。

從某些角度看來,詠春黐手或太極推手的手形與古老的陰 陽符號非常相似。攤手和膀手就像陰和陽一樣,可以視為對立 的兩個概念。陰代表著柔,就像膀手,可以偏引對手陷人用力過度的狀態(tài);陽代表著剛,是一種包含著能量的動作,就像攤 手,會形成一道堅固而靈活的屏障。當一只手變化時,另一只 手也必須隨之而變。雙手皆剛或雙手皆柔都是非常危險的。黐 手中的任何動作(攻擊或防守)都應該與對手的步調(diào)一致, 這樣感覺起來就會更加自然,對手也就更加難以察覺和做出 反應。

第十五節(jié)四門原理

詠春拳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招法快如閃電”及“手法之 防護風雨而不透”了。那么詠春拳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這 是因為詠春拳有一個獨特的“四門原理”所謂的“四門”,就 是在身體上半身的正面位置劃出一個四方形的面積,此“四 門”之標準是高不過眉、寬不過兩肩、低不過腿。然后再在此 四方形面積內(nèi)劃分為四塊面積均等的方形區(qū)域作為對方攻來時 各種格擋法的依據(jù)。

圖片23

 

如圖2-20所示,將身體上的 這四塊面積分為一、二、三、四幾 塊區(qū)域,分別叫做高外側門(區(qū)域 一)、高內(nèi)側門(區(qū)域二)、低外側 門(區(qū)域三)、低內(nèi)側門(區(qū)域 四)。詠春拳還根據(jù)這幾塊區(qū)域制 定出相應的防守策略,如左攤手用 來應付對手對我高外側門的進攻;

右攤手用來應付對手對我高內(nèi)側門 的進攻;左拍手用來應付對手對我高內(nèi)側門的進攻;右拍手用來應付對手對我高外側門的進攻等 等,本書會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具體講解“四門原理”在實戰(zhàn)中的 運用技巧,讓大家懂得如何根據(jù)實戰(zhàn)的情形來靈活運用“四門 原理”。

弟十六節(jié)單練備路

為了獲得順暢而精準的動作,必須進行單人訓練。這種練 習可以讓我們了解身體的運動方式,以及基本動作的控制模 式。我們還需要了解這些動作對我們的姿勢有何影響,以及如 何從一個姿勢快速而順暢地轉到另一個姿勢。為了發(fā)揮詠春拳 的效力,我們必須對以下的身體力學知識進行充分的了解:


  1. 肌肉能量的正確而有效的運用。

  2. 關節(jié)(腕、肘、肩和背)的角度與位置。

  3. 上體相對于下體的運動(髖部的調(diào)整以及腰部的運動)。


⑷運動中(前進和旋轉)身架的運用及其對雙手的影響。 詠春拳的三個徒手套路能夠以一種易學而又系統(tǒng)的方式教 會我們上述所有知識。這些套路中包含了詠春拳中所有的核心 概念與技術(除了只有在黐手中才能學到的定位和感應之外)。

詠春拳有三個徒手套路、一個木人粧套路和兩個兵器套 路——六點半棍和蝴蝶刀。

套路中包含的內(nèi)容能夠幫助練習者形成和維護良好的身體 習慣,增強肌肉組織和關節(jié)系統(tǒng)。任何對套路的增加或更改都 有可能改變或削弱整個拳術體系,因此必須嚴格遵照套路練 習。試圖通過設計新的練習來檢驗新理論是非常幼稚的行為。

對于很多人來說,在練習套路時要假想與一個或幾個敵人 戰(zhàn)斗,而在練習詠春拳時卻并非如此。你不可能自己一個人格 斗,而且由于詠春拳與那些具體的招式不同,通常比較偏重理 念,所以采用假想敵的方式會限制練習者對拳法的理解。與其 給各個動作設置具體的、固定的目標,遠不如從概念上、廣義 上來對套路進行闡釋。從簡單的概念可以衍生出大量的方法和 技術。反之則不盡然。

套路中包含詠春拳的很多核心理念,在探尋的過程中,你 的想法可能會不斷地改變和發(fā)展。這都沒關系。套路本身就是 以抽象的方式設計的,以防止練習者為套路所禁錮。只要不違 背基本的原則,你大可率性而為。套路是通向自由的大道,而 不是束縛自由的繩子。

小念頭、尋橋、標指、木人樁、六點半棍、八斬刀等具體 內(nèi)容會在第三章進行講解,這里從略。

第十七節(jié)詠春拳訓練方法

詠春拳有一些獨特的訓練方法。這些訓練是在接觸狀態(tài)下 進行的,循環(huán)不停,包含一些簡單的重復和變化。其目的是讓 一些正確的反應成為身體的條件反射。

有些訓練包含一組特定的動作,但是這些技術都是隨機性 的,而不是預先想好的。為此,一旦掌握了基本訓練,就可以 加以變化,并根據(jù)具體的要求對其進行調(diào)整。只要了解了基本 思想,循環(huán)訓練不難掌握,而且這種訓練可以在不進行實際格 斗的情況下加快學習進度。最終這種訓練應該引人黐手練習 中,成為黐手的組成部分。

詠春拳最重要的特點不是在形,而是拳的中心思想。詠春 拳注重的是拳術的活用。習詠春拳者最重要的是鍛煉“隨機應 變”的技巧,因敵人是活的,他也絕不會預先讓你知道他怎樣 向你攻擊。因此詠春拳中沒有“對拆”這回事,取而代之的是 “黐手”的練習。雙方純靠本身感覺予以反應變化,絕無默契, 反應慢者必定輸給對方。

黏手練習其目的是:鍛煉與敵方橋手接觸后的感覺和反 應;鍛煉制造和尋找敵方的空隙;鍛煉雙手的左右兼顧和一心 二用;鍛煉詠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沖”“不消過 籠”“不追手”等等;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運用;練習手法 與馬步的配合。

在“黐手”練習過程中,當雙方橋手相接后,應注重對方 有沒有破綻和空隙,對方力的方向和轉變?nèi)绾危约皩Ψ降墓?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信息”的體會。詠春拳特別注 重感覺和反應。詠春拳認為用眼覺察后再發(fā)出的反應比橋手相 接后感覺的反應慢。因為從眼看到要經(jīng)神經(jīng)線傳上大腦,然后 大腦才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然而橋手相接的感覺反應乃是走 捷徑的,經(jīng)由脊骨神經(jīng)而發(fā)出的,所以反應較快。經(jīng)過適當鍛 煉后,橋手相接的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

第十八節(jié)其地權奮(括、、勝)

標、逼、膀的概念與手法變化密切相關,是拳法體系的基 礎。簡單地說,這三個概念可以理解為前沖、環(huán)繞和遏止,可 以視作占據(jù)中線這個整體目標的細化。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實例 來對這些抽象的概念加深一下理解。

如果我們的手是自由的,或者正在向我們需要防守的區(qū)域 之外某一點移動,那么它可以沿最短的路線打向對手的中線。 如果在中途遇到阻礙,那么我們的手可以繞過障礙物,沿原路 線前進,或者換一條路線。任何侵人我方中線的攻擊都需要加 以阻止,并輕快地加以吸收、返還或撥開。如果不確定,那么 就黏住它,等待時機。

在這里,你需要記住詠春拳的一句經(jīng)典拳諺:“來留去 送,甩手直沖。”毫不夸張地說,這句讀語囊括了全部的詠春 拳體系。

瀏覽2,9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fā)吧!
  • 牡丹園/花園路校區(qū)(海淀區(qū))

    查詢地圖 公交/駕車去這里
  • 首都體育學院校區(qū)(海淀區(qū))

    查詢地圖 公交/駕車去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