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拳道基本功訓練:
1、體能訓練:體能訓練多種多樣,有越野跑、騎固定自行車、跳繩和強身操等,其中以越野跑與跳繩為主。
2、耐力訓練:根據(jù)現(xiàn)代技擊運動的特點,提出了主要進行提高速度耐力的訓練方式。速度耐力訓練時間應控制在1-2分鐘間,運動強度應是本人最大限度的80%-95%,心率處于160-180次/分之間。不過要注意的是,速度耐力訓練的同時要進行一定比例的有氧訓練。
3、放松練習:截拳道要求打出爆發(fā)式的寸勁后,肌肉要馬上放松,因為放松后拳頭才能自然彈回來。只有精神上充分放松,才能做到肌肉的放松。練習時,坐下或站立均可,在此你可嘗試控制全身各部位肌肉,并令被控制的肌肉有節(jié)奏的一松一緊。
4、拳面硬度:在實戰(zhàn)中,由于拳面是用于打斗的主要關節(jié)之一,因此若受傷或不夠強勁,攻擊威力便會大打折扣。 練習時,站立或坐臥均可,雙手握拳置于胸前,使拳面互頂,這個練習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前臂和短距離發(fā)力的拳擊勁力。
5、頸功練: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力大,是否能以得起重擊,得首先注意他的頸部是否粗壯,通常一個頸項粗壯的人,他的力量和耐力也是較強大的。 練習時,可先放松頭部、頸部肌肉,以免“扭筋”。接著,用雙手掌托著下巴,同時頸部亦發(fā)力下壓,使二力互相抗拒,直至感到疲勞為止。還可以將雙掌手指互相穿扣,并搭緊后腦,同時雙手發(fā)力向前下方扣壓,而頸部則發(fā)力向后傾,使二力抗拒,并直至感到疲勞為止。
說到截拳道不得不說到,截拳道創(chuàng)始人李小龍先生,以下是對李小龍生平介紹與評價: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英文名布魯斯?李。1940年11月27 日出生于旅居美國的廣東華僑粵劇藝人世家。在美國,他經(jīng)過 長年累月的刻苦研修,創(chuàng)立了截拳道,并使它日臻完善。在此 期間,為確立截拳道在國際武壇的地位,曾與世界各流派的武術高手進行了切磋,每次皆以勝而告終,印證了截拳道的實用 價值,為世界的武道家們所稱道。他主演的功夫片,像狂潮一 樣席卷世界。李小龍這個響亮的名字震撼全球??梢哉f沒有 “功夫的李小龍”,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李小龍”。凡是看過 其主演功夫片的人,不禁會問:這小子功夫究竟如何?說他打 遍天下無敵手,只是他功夫的外在表現(xiàn),窺其內涵,他的截拳 道充滿哲學與藝術。
依照黑格爾關于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闡述,功夫大師一般都 經(jīng)歷無法——有法——無法之法三個過程。后者既高于前者而 又以前者為奠基,它的實現(xiàn)要求功夫大師從有法過渡到無法之 法的境界,必須依賴各種搏擊特質的高度凝聚。
李小龍的功夫達到了無法之法——在實戰(zhàn)當中因人制宜, 隨機應變的至高境界,也就是進人“道”的境界,是多方面的 因素促成的——李小龍自小愛思考,所思考的內容,也必然隨著年齡閱歷 的增長,由幼稚到成熟,由膚淺到深沉;李小龍好孤獨,武道 是孤獨者的情感積淀。在古代,無論習武學文,若要修得正果,通常隱居山林,苦苦修煉。因而修得正果的大都為和尚道士。而李小龍雖身居繁華的大都市,雖與常人相息相伴,但他 的思維跟周圍的人不一樣,因而他好孤獨。
任何人的發(fā)展,均受其所存在文化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的影 響。李小龍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香港度過。香港深受中國傳 統(tǒng)文化的影響,處處體現(xiàn)出濃厚的古典氣息。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 要求人們謙虛,容忍,習武重義應藏而不露。這種文化氛圍, 與不安分守舊,驁烈不羈,勇于表現(xiàn)自我的個性格格不入。18 歲到美國后,他很快便體驗到了一種默契,這種默契來自于美 國的文化觀念和他個性的合拍。美國是一個崇尚自我、個性張 揚的民族,這無疑為李小龍發(fā)展其摒棄門派之見、打破陳舊的 條條框框、張揚個性、將生命之力自由揮灑的截拳道發(fā)展提供 了契機。同時,西方的實用主義觀念也對他的截拳道產生了重 要影響。
李小龍在大學里學的是哲學,哲學是關于人生與世界的學 問,這促使他自覺地對功夫進行哲學意義上的思考。
李小龍酷愛中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道家、佛家哲學。李小 龍截拳道也十分推崇“悟”字,他曾在大學寫過一篇《悟》的論文:“功夫是一種特殊的技巧,是一種精巧的藝術,而不是 一種體力活動。這是一種必須使智慧與技巧配合的精妙藝術, 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學得到的,就像一種科學,需要尋求實證 而由實證中推得。必須順其自然,像花朵一樣,由擺脫了感情 與欲望的思想綻發(fā)出來。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一-也就是宇 宙的自發(fā)性?!?br />李小龍在他的另一篇大學論文《功夫的藝術》中,著重強 調了功夫的哲學旨義:“因為功夫大多是和尚道士所練習使用 的,所以也被看做和被教為思想與動作的結合。對他們和很多 認真學習的人來說,功夫不僅是一種打斗方法,其主要目的也 不在殺死或傷害對方,功夫是一種哲學,也是道家和佛家哲學 中重要的一部分?!?br />1967年,李小龍在世界權威武術雜志《黑帶》上撰文。 其中一段是這樣說的:“單靠功夫在技藝方面的知識并不能使 一個人成為個中高手,他必須能深人研究其內在精神,而這種 精神,又只有在他思想能和生命的本質達到完全融和的發(fā)展時 才能求得,這也就是要達到道家所謂的‘無為’。所謂‘無 為’包括了明心見性,要能讓自己的思想流動,完全不受內在 的外在的干擾?!?br />李小龍不但技藝精絕,而且知識淵博。他博覽群書,學貫 中西,兼收并蓄,廣采博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的智能優(yōu) 勢。因而看過其著作的人,都會驚嘆他是個將武術與哲學融為 一體,并且研究精深的大學問家。
李小龍以大“道”的眼光看外部世界,進而營構自己的武 道世界,他完成了中西功夫的對接,這并不是有著中西生活背 景的每一個技擊家都能做到的,但李小龍做到了。這當然是與 他深厚的承傳根基和良好的武道修養(yǎng)、靈氣、天分,以及他大 智大勇地進行探索分不開的。李小龍是中西文化撞擊的產物, 他在美國的大學學哲學,必然又會受西方哲學的影響。
?李小龍崇拜法國哲學家薩特和德國哲學家尼采。因為薩特的存在主義和尼采的強者哲學都與李小龍的特性產生了合拍。
薩特主張要重新認識人的價值,要認識自我的存在,要追 求自由,而不被倫理道德的東西所束縛,要發(fā)展個性,以實現(xiàn)人存在的真正價值;尼采的哲學主張是人要有權力意識,應當 追求權力,要有主宰自己、主宰他人和世界的欲望。他極力呼 喚“超人”,“超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并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能最 大限度地實現(xiàn)權力意志的人才能被稱為“超人”,而歷史上只 有少數(shù)的天才和藝術家才能達到超人境界。
兩位哲學家的思想與李小龍自由無羈及從不滿足、追求完 美的性格相吻合。李小龍我行我素,好表現(xiàn)自已,總是不斷地 選擇更高目標,無限度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李小龍看了尼采的書 后,覺得尼采的書就是為他寫的。李小龍的行為,充分體現(xiàn)了 權力意志和超人境界。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喜歡以我為中 心,他能夠以他的行動和魅力使一些比他大、而且技藝精深的 人成為他的弟子。他渴望并不斷進取使其成為武術界的最強 者。他在一篇文章中說:“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我也 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李小龍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武學的精華,而且標舉創(chuàng)新,力行 開拓。他以驚人的膽魄,充沛的精力,堅韌的性格進行創(chuàng)新實 踐,建構新的境界,創(chuàng)造新的經(jīng)驗,并將經(jīng)驗提煉和升華,大 膽而合理地吸收傳統(tǒng)和域外武技精粹,形成了自己的技擊體 系。但李小龍在吸收傳統(tǒng)武術精華的同時,對傳統(tǒng)武術的反叛 令人駭異。李小龍在文中指責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不切實際的理論 與流于形式的花招太多了”?!疤斯せ珯C械化,沒法真 正教學生實際動手所需的功夫。搞那套中規(guī)中矩的招式的時 候,恐怕早已給對手打垮了”。他認為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令人絕 望”等等。
李小龍的言論也許失之偏頗,因此,常常引起許多東方傳 統(tǒng)武術家們的不滿,他們試圖以武力讓李小龍閉嘴。結果,沒有一個嘗過勝果。李小龍是“功夫超人”,他喜歡,也能夠我行我素。談起李小龍的功夫,人們津津樂道的往往是他打遍天 下無敵手。李小龍的功夫朋友以及對李小龍有研究的人則認 為,李小龍功夫的閃光點是他創(chuàng)立了截拳道。正是因為截拳道,才使他的功夫電影異彩紛呈,才使得古老的中國功夫風靡西方世界。
瀏覽1,831次